第42章 出名当趁早(第3页)


    王棣轻轻摇头:“战争,只是谋求和平的一种手段。”
    “只是,和平谈何容易?”
    他笑了笑,说:“就好似两个意气风、热血沸腾的少年,有些矛盾摩擦,一言不合就开打。
    结果呢,自然是拳头更硬的那一方打赢了,输的那一方少不得要赔礼道歉,日后要么见到对方绕道而行,要么心甘情愿依附跟随成了跟班走卒。”
    “和平,终究是取决于谁的拳头硬,而非谁能说会道,君子动口不动手,总得对方也是君子吧。”
    苏轼、李格非若有所思,高俅却是拍案而起:“说的好……民间有句话叫‘打铁还得自身硬’,要想不被人欺负,就得有欺负人的实力。”
    李格非瞥高俅一眼,微微皱眉,说道:“可战争不仅耗费巨大,且戕害军士百姓,真正是劳民伤财,总不如用钱财换取和平吧。”
    高俅沉声说道:“三郎刚才说过,如此换来的和平只会让我军民麻痹安逸,继而养成惰性,长此以往,将无可战之心,兵无可战之力,国朝之安危难道寄希望异族之仁慈?展军力,时刻备战,方是振我大宋雄风之国策。”
    李格非欲言又止,终是不再反驳。
    他自非投降派,反而身具文人风骨。
    只是,打战抑或岁币,在他看来,终究是两害相权取其轻。
    这,也是他极力反对变法之故。
    王安石施新政求富国强兵之路,说到底是将国家往兵祸战乱这条不归路上推啊。
    同时,这也是他对高球生不起好感之故。
    这高文恭倒是有才干的,算是先生的得力助手,但性格太让人捉摸不透,既圆滑世故,又桀骜不驯,骨子里是个争强好胜之人,长留左右乃是大隐患。
    王棣的心思却有些复杂,高俅此人在原本的历史评价亦非盖棺定论的,世人知其阴恶只因一部名着,但有史学家指出,高俅其人虽善权谋经营,但非大奸大恶之辈。
    其曾入伍参与西夏之战;后掌禁军亦是极力改变懒散之风;对他原来的主人苏轼一家也颇为照顾,一些野史上记载他“不忘苏氏,每其子弟入都,则给养恤甚勤。”
    因此他的这些作为也获得朝中一些人的好评。
    总体而言尚属重情重义。
    而据《丹徒县志摭余》记载,高俅墓在高家边。
    高家边靠近丹徒的高资,是句容境内的一村庄。
    村民三分之一姓高,解放前还有高家祠堂,供奉着高俅的塑像,高氏家谱记载,北宋末靖康之难后,高氏子弟逃到江南定居延续至今,已有几十代。
    高俅在这里被高姓人尊为老祖宗,而且认为是大忠臣。
    大抵可以这么认为,高俅不仅是宠臣,也是能臣,小说的贬毁是应该纠正的,为后代留下可信史实。
    高俅生于乱世,从一介平民飞黄腾达,善始善终,后代繁荣,这也是很大的福气。
    于王棣而言,不可尽信书。
    高俅,是新党领袖,是支持王安石变法的,仅此一点便算是“自己人”
    。
    且看着吧。

小技巧:按 Ctrl+D 快速保存当前章节页面至浏览器收藏夹;按 回车[Enter]键 返回章节目录,按 ←键 回到上一章,按 →键 进入下一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