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9o章 文风盛
各州(府)解试过后,解试合格的举人,由州或转运司、国子监等按照解额解送礼部,参加省试。
说到解额,五代时,解省试各递增二人,解试七人取一,省试九人取一。
到而今,科举大州(府)大抵是八十取一,小州(府)四十取一,不一而足,解额虽是多了,但录取比例却是大幅度的降低。
无他,盖因读书人多了。
在宋代,整个社会营造了一个绝妙的读书环境,其时的读书风气和高雅境界是后世很难企及的。
大儒赵季仁就曾期待说:“某平生有三愿。
一愿识尽世间好人,二愿读尽世间好书,三愿看尽世间好山水。”
名流欧阳修也曾感叹说,“至哉天下乐,终日在书案”
。
可见,在读书之风盛行的宋代,有许多读书人期待读书,爱好读书,并以终身勤奋苦读为乐,以读尽天下好书为荣。
宋朝的文人为什么如此幸福呢?这应该和太祖赵匡胤尊重和善待读书人密不可分。
作为开国皇帝,他深知文人在安定人心、治理国家上的重要性。
因此,他不但重用读书人,建隆三年还在太庙里立下了“不得杀士大夫及上表言事者”
的誓词,并规定后来的天子们都必须恭读。
这份带有人性光辉的誓约,被宋朝历代帝王严格遵循,并最终成就了文人。
而读书人一旦过了会试有了官身,经济待遇那才让人馋涎欲滴。
除了工资薪水,还有茶酒钱、职钱、给券(差旅费)、厨料乃至仆人的衣食等各种各样的杂费,另外还有“职田”
,依官阶高下可得田四十顷至一二百顷不等。
哪怕退休了,也会给一个管理道教宫观的名义,借此还能领取俸禄。
放眼上下五千年,恐怕没有哪个朝代文人不对此眼红吧。
经济权益在中举后就为他们准备好了,而政治地位的显赫可以说达到了巅峰。
文人的地位远在武官之上,就连专门掌管全国军事的枢密院长官枢密副使都由文官担任。
说宋朝文人的幸福指数高,除了上面提到的几点,还有一点,那就是人身安全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保障。
宋朝几乎没有文字狱,即使是苏东坡的“乌台诗案”
,也只是被流放,但从来没有人因此而被杀。
这在明清两朝那简直就不可想象。
孟郊四十六岁那年进士及第后,写下“春风得意马蹄急,一日看尽长安花”
以抒他心花怒放的得意之情。
诗句道尽盛唐风华,却亦不如煌煌大宋的士大夫风流溢彩。
科举,绝对是终南捷径,一步而登天也。
不过,于王棣而言,中解元也好,即便来年得状元也罢,实在没必要大书特书。
有什么可骄傲的呢?摆明了是欺负人哩。
乡试而已,来年的省试才是真正的转折点。
大宋朝牛人辈出,若换作是嘉佑二年的丁酉科会试,即便他有金手指,也未见得能脱颖而出。
嗯,得之我幸失之我命,平常心吧。
若非知晓历史走向,若非想为这个时空做些什么,他宁愿选择做一个逍遥自在的闲散人等,与世无争。
小技巧:按 Ctrl+D 快速保存当前章节页面至浏览器收藏夹;按 回车[Enter]键 返回章节目录,按 ←键 回到上一章,按 →键 进入下一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