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23章 各级矛盾下爆发的安史之乱(第2页)


    杨氏兄弟姐妹五家,声色犬马,权欲熏心,过着荒淫糜烂的生活。
    统治阶级的腐朽加重了人民的负担,促使社会矛盾不断加剧。
    后来的白居易长恨歌中是这样描述的:遂令天下父母心,不重生男重生女。
    当时的社会制度,男儿被视作传宗接代的象征,同时一个男孩也能作为家中的一名劳动力,能为家庭做出更多的贡献。
    可就是因为杨贵妃的一朝得势,受尽了宠爱,连带着她的家人亲眷也是财禄通天。
    这极大的刺激了当时人们的价值观,一度达到扭曲的程度!”
    李世民认同的点了点头。
    生个男儿,要读书习武,至少二三十年才能勉强达到卖与帝王家的程度。
    即便如此,还要和无数人争抢一个位置,哪怕最终胜任了,又得处心积虑向上爬,十年、二十年,直到头花白,双眼朦胧了,或许才能到熬到个四五品官的程度。
    或许在普通人的眼中,已经是高不可攀的大人物了。
    即便如此,在面对杨贵妃的亲眷时,还不是得卑躬屈膝,说尽好话。
    前者凭自身努力,花费十数年乃至数十年才能得到的东西。
    后者只消凭贵妃娘娘的一句话,便唾手可得。
    这样严重的心理落差,怎会不让人觉得不平衡呢。
    “其二,则是阶级矛盾。”
    姜饼继续道:
    “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激化,是安史之乱的直接原因。
    唐玄宗后期,“口有蜜、腹有剑”
    的奸相李林甫,把持朝政达十九年之久。
    他在职期间排斥异己,培植党羽,把持朝政。
    继他上台的杨贵妃之兄杨国忠,更是一个“不顾天下成败”
    ,只顾徇私误国之人,他公行贿赂,妒贤忌能,骄纵跋扈,不可一世。
    奸臣当道,加深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,尤其是杨国忠与安禄山之间争权夺利,成了安史之乱的导火线。
    此外,西北派节度使哥舒翰与东北派节度使安禄山之间,也素有裂隙。
    内外交错,使唐玄宗后期统治阶级内部君与臣、文臣与武将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化。
    但真正根本的问题,还是中央和地方军阀势力之间的矛盾。
    这是促成安史之乱最为重要的因素。
    由于当时的均田制和府兵制被破坏,李隆基不得不以募兵制代替府兵制。
    这些招募来的职业军人受地方军阀的收买笼络,和将领形成一种特殊的盘根错节、牢不可分的关系。
    加之,开元以后,在边防普遍设立节度使制度,他们的权力越来越大,至于“既有其土地,又有其人民,又有其兵甲,又有其财赋”
    ,形成尾大不掉的局面。
    到天宝元年(年),边军不断增加,达到四十九万人,占全国总兵数百分之八十五以上,其中又主要集中在东北和西北边境,仅安禄山所掌范阳等三镇即达十五万人。
    而中央军则不仅数量不足,而且质量太差,平时毫无作战准备,打起仗来,不堪一击。
    节度使的日益强大,与中央政权矛盾日深,到天宝末年,终于爆成为安史之乱。”
    喜欢从崇祯开始的祖宗集会请大家收藏:(yg)从崇祯开始的祖宗集会更新度全网最快。

小技巧:按 Ctrl+D 快速保存当前章节页面至浏览器收藏夹;按 回车[Enter]键 返回章节目录,按 ←键 回到上一章,按 →键 进入下一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