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87章 北京八大处公园(第2页)


    站在塔下,仰望这座庄严的佛塔,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敬畏之情。
    塔北是《般若波罗密多心经》墙,由赵朴初题书,经文墙气势磅礴,为灵光寺增添了一份浓厚的文化氛围。
    翠微山位于八大处公园南部,斧头山往北。
    高464米,历史上被称为平坡山,因明宣德年间葬翠微公主于此而改名翠微山。
    翠微山是八大处公园的主体山,海拔最高,为北京西山褶皱山地的组成部分之一,呈东北至西南走向,在地貌上属于低山类型,岩石由石葵岩、砂岩构成,岩性坚硬。
    翠微山主要林木有人工培植油松、侧柏、白皮松等,山麓内还有苹果、桃、杏等,八大处的三山庵、大悲寺、龙泉庵、香界寺、宝珠洞五座古寺庙都在翠微山中。
    离开灵光寺,继续向翠微山上走去,便来到了三山庵。
    三山庵在灵光寺西数百步,初建于金天德三年(1151年),供奉关羽。
    这里环境清幽,是一处修身养性的好地方。
    庵内的建筑古朴典雅,庵后的魁星阁更是别具特色。
    魁星阁门前有一大葫芦,殿内供魁星、文昌星,乃北斗主星,执掌天下文化大事,并有中华神龙砚五十六条神龙护持。
    在这里,我仿佛感受到了古代文人墨客对文化的敬仰和追求。
    三山庵可观赏西山十二景之雨后山洪和五桥夜月。
    再往上走,就到了大悲寺。
    大悲寺始建于北宋或辽金时期(1o33年),最初名为“隐寂寺”
    。
    明嘉靖二十九年(155o年)在原有两层大殿后增建了大悲阁,以供观世音菩萨。
    寺内的建筑风格独特,殿宇宏伟,香火旺盛。
    寺前的高台阶更是增添了寺庙的庄严感。
    在这里,我看到了许多信徒前来烧香拜佛,他们的脸上充满了虔诚和敬畏。
    大悲寺可观赏西山十二景之一的雨后山洪。
    继续往上爬来到龙泉庵,龙泉庵为八大处公园第五处,又名龙王堂,位于翠微山大悲寺西北部,始建于清康熙十一年(1672年),寺庙整体朝东,为二进式院落。
    龙泉庵内有泉水自寺后石壁流出至第一层院落,经石螭吻(石雕龙头)注入水池,称为甜水泉,庵前石座上有两株柏树,被誉为“旗柏”
    。
    围着龙泉庵漫步一圈来到香界寺。
    香界寺为八大处公园第六处,原名为平坡寺,位于翠微山龙泉庵西北部,创建于元代(一说唐代),具体创建时间不详。
    明洪熙元年(1425年)重建,并更名为大圆通寺。
    清康熙十七年(1678年)再度重修,赐额圣感寺。
    乾隆十三年(1748年)再修后改为香界寺。
    香界寺是八大处的主寺,也是八大处中规模最大的一处寺庙。
    香界寺殿宇为五进式,依山而建,有大雄宝殿、天王殿、钟鼓楼、藏经楼。
    左院有乾隆行宫及花园,花园内种植有迎春、芍药、牡丹、海棠等花木,其中白玉兰为明代所种植,“油松王”
    为宋代所植。
    从香界寺出来,经过一段山路的攀爬,终于来到了七处宝珠洞。
    宝珠洞位于香界寺西北部,这里地势较高,站在洞口可以俯瞰北京城的景色。

小技巧:按 Ctrl+D 快速保存当前章节页面至浏览器收藏夹;按 回车[Enter]键 返回章节目录,按 ←键 回到上一章,按 →键 进入下一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