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61章 手摇煤和蜂窝煤求追读(第2页)


    出来的。
    四合院的小户人家也自己动手和煤末攥煤球,连中小学校利用劳动课动学生攥煤球,叫做“自己动手,丰衣足食。”
    手摇煤球技术可不含糊,“七分煤炭三分摇制”
    ,要经过和煤泥、摊片、撒煤末、切块、摇筐摇等工艺,需要熟练使用大铁锹、板儿锹、剁铲、钉耙、摇筐和转盆等工具,样样活都显示惊人的体力、不凡的手艺,不是随便找个人就能干的。
    煤球要是不好烧,就叫“嘬瘪子”
    ,这时候煤球炉子有一个致命的毛病:“能吃不能拉”
    ,要是堵在炉底,用火筷子也擞不开,只能手提炉腿,把劣质煤球倒出来重笼一炉,费时费力,还得再冒一次烟儿。
    前两年四九城才建起两个机制煤球厂,市面上才渐渐普及“机煤”
    ,到了六十年代“手摇煤球”
    这个行当也渐渐没落消失。
    因为引燃煤球需要劈柴,所以卖煤球的地方也都卖劈柴,员工每天的工作就包括锯木、劈柴、码垛。
    还有一种叫“砟子”
    的原煤,好烧又有劲儿,价儿比煤球要贵,普通百姓不舍的烧。
    这时候“蜂窝煤”
    早已经出现,是四九年的时候德州工人郭文德设计的,开始命名为“经济煤球”
    ,只是还没有推广开。
    明年老焱若教授将蜂窝煤自动压制机研制出来,才开始大规模推广。
    这时候蜂窝煤和炉子也不像后世那么方便合理,都是在使用中不断改进,就说里面的套筒炉瓦还得六十年代左右才配套出来。
    即便明年中期,四九城烧煤的六十多万户,其中烧蜂窝煤的不过四万户左右,人们养成的习惯不是一时半会能改掉的。
    至于煤气,还得过两年!
    很多人可能不知道,“蜂窝煤”
    曾经获得过16年京城国际设计周“经典设计提名奖奖”
    ,当时与它一起提名的有“北斗导航卫星”
    “南京长江大桥”
    等,可见其分量!
    徐得庸道:“奶奶,咱烧蜂窝煤吧。”
    “蜂窝煤?”
    徐南氏露出疑惑的表情,随即恍然道:“你说的是那种带窟窿眼的大煤球吧,烧那玩意还得换炉子,而且咱也没有烧过怕烧不好。”
    徐得庸道:“那玩意很好烧,而且不用经常抖灰、添煤、拔火,还省煤。”
    徐南氏听孙子这么说顿时有些心动,关键是最后“省煤”
    两个字打动了他!
    “真的不麻烦还省煤?”

小技巧:按 Ctrl+D 快速保存当前章节页面至浏览器收藏夹;按 回车[Enter]键 返回章节目录,按 ←键 回到上一章,按 →键 进入下一章。